六方氮化硼(h-BN)作为典型的二维层状材料,其粉体密度是材料性能与微观结构共同作用的结果。从晶体学本质来看,h-BN的层内B、N原子通过强共价键形成六元环结构,而层间仅以弱范德华力结合。这种独特的层状排列赋予其理论密度极限约为2.27g/cm³,但实际粉体密度往往低于该值,差异主要源于孔隙率与晶界缺陷的存在。沿c轴(层间方向)的压缩模量显著低于a轴(层内方向),导致在高压烧结过程中易形成层间滑移而非致密化,这种各向异性压缩特性进一步影响了密度的实际表现。
在诸多合成方法中,溶胶法展现出独特的介孔结构调控能力。以硼酸铵和尿素为原料,通过800℃热解形成介孔h-BN,其比表面积可达150m²/g,纳米孔隙(2-50nm)形成三维连通网络,为分子吸附提供通道。该方法通过溶液混合确保B、N原子比精确,避免杂质相生成,同时低温合成过程避免晶粒过度生长,保持纳米尺度孔隙结构。通过改变溶胶浓度和热处理温度,可实现孔隙率在40%-70%间可控,为密度在0.4-0.6g/cm³范围内的精细调控提供可能。
片状h-BN粉体在剪切力作用下呈现取向排列,形成类“卡片屋”堆积结构,这种排列方式带来显著的性能增益。沿(002)晶面方向的热导率可达300W/mK,较随机排列提升40%;层间弱范德华力使摩擦系数低至0.15,在真空环境下仍可保持高效润滑;在聚合物基体中形成取向网络,使复合材料介电常数降至2.5以下;片状间隙形成微米级通道,吸附容量较球形颗粒高2倍。
这种组合,在热管理、润滑及电子封装领域展现出独特优势。介孔结构为相变储能材料提供60%体积膨胀容纳空间,循环稳定性提升50%;片状排列使高温润滑剂在1200℃下仍保持层间滑移能力,寿命延长3倍;取向排列使复合材料热导率呈现各向异性,为定向散热设计提供新方案。
氮硼科技采用连续式合成生产工艺取代了现行的间歇式生产工艺。制出了质量更高,纯度达到99%以上,结晶程度完整的六方氮化硼。其工艺的特点是连续煅烧设备合成, 24小时不间断生产,出炉的六方氮化硼粉体没有批次差异,降低了生产成本,生产效率大大提高,将六方氮化硼的生产质量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准。
上一篇:导热散热新星——六方氮化硼粉体
联系我们:400-160-3808